服务热线:0691-2202226
幸福堂婚恋服务中心
登录 注册
手机版
首页 / 文章 / 【江西上饶】鄱阳结婚习俗礼仪大全

【江西上饶】鄱阳结婚习俗礼仪大全

发布时间: 2019/03/10   阅读次数: 6094
新中国成立后,包办、买卖婚姻制度被废除,实行婚姻自主,大多数父母不干涉子女婚姻。婚嫁礼仪,向文明、简朴方向发展,例如举办新婚茶话会,举行集体婚礼,搞旅行结婚等,

鄱阳县城习俗 新中国成立前男女结婚,首先须由媒人说媒(介绍)并取得双方父母认可,也有由父母作主选择对象,如八字相合,然后央媒提婚。还有由双方父母指腹为婚的,男女双方及父母均取得一致意见后,由媒人及女方父母择日执单,用一张红纸写上女方所需金银首饰、衣物及年庚八字,男方按执单上所定衣物一一置办。办齐后,由男方叔伯及媒人将所办衣物上门送交女方父母。上门时,女方放鞭炮迎接,待女方将物品清点收下后,由女方提前准备好一桌酒席宴请双方舅公、叔公。执单衣物,一般人家为冬夏单夹各2套、金银首饰为毛花绞子银镯头1对约4两重;富有人家为金镯头、礼金、酒水(开单送鱼、肉、鸡、面等) ,还有极少数干脆折价支付现金。城内及近郊基本以花轿迎亲,远者陆地备马,湖区则备船。酒宴后,男方告辞,女方以鞭炮欢送,此谓订婚。订婚后,由男方按双方生庚八字定结婚日期,男方叔伯及媒人上门“送日子”。送时,男方须带上封筒礼及鸡、鱼、肉、酒给女方叔公、舅公。除告知女方新婚日期外,还要问清女方有多少亲戚,需要多少饼子。女方所陪嫁妆,一般为圆木家什,如马桶、火桶、坐烘炉、大小脚盆。少数富有人家陪“全副銮驾”,即新人从生至死所需的一切生活家什,包括“千岁屋(棺材)”在内,应有尽有。

新婚前一天晚上,男方置办“起媒酒” ,招待男方舅公、叔公、伯公、媒人,商妥次日接新娘有关事宜,至新婚之日上午,带上烟和糖,一帮人抬着空花轿,吹着喇叭,到新娘门口燃放鞭炮。此时,已把大门关上的女方帮忙人提出要拿烟、糖,经过长时间软泡硬磨,女方帮忙人才开门。此时女方请男方迎亲人在鞭炮声中上酒席,待客人全下席后,男方叔公、舅公敦促女方叔公、舅公发话,早点上轿发驾。然后,由舅公将罩上大红巾、身穿绸缎嫁衣的新娘抱上花轿。待新娘上轿坐定后,迎亲乐队吹着喇叭,抬着新人坐轿径自向男方家缓步而行,迎亲队伍越长,说明陪嫁物品越多,女方越显得阔绰排场,女方舅公、叔公、伴娘随队而行。女儿出嫁时,女方母亲及姑、姨等哭嫁,但也非尽然,有的人家认为哭不吉利,不哭嫁。

迎亲队伍到男方家门口后,伴娘上前将新娘从轿内牵下,缓步走进厅堂。片刻,厅堂内父母端坐于上,由男方家一长辈主持拜天地程序,一对新人喝交杯酒,新娘由伴娘扶人洞房。待新娘坐定后,由新郎揭开红面纱。稍稍休息,在鞭炮声中开席,新娘由伴娘陪同人席,新郎、新娘由帮忙人牵引到每桌敬酒。

坐席次也十分讲究,并有严格规定,女方叔公、舅公坐东上席,面向下,男方叔公、舅公坐西上席,面向下。晚上闹洞房,依照男方父母意愿来决定,其中也有部分人家免此过程。

第二天回门,由帮忙人担1桌一2桌酒菜,新郎新娘由舅老爷(新娘兄弟及送嫁人)在男方门口燃鞭炮接新人双双回娘家。女方在自家门口以鞭炮迎接新女婿过门。下午,新婚夫妇回婆家之前,女方父母要给新女婿1件回郎衣。临行时女方以鞭炮欢送,多数新娘经过七磨八蹭后再依依不舍返回婆家。新婚第三天,也有女方父母到男方家看望女儿女婿的,谓之“看三朝”。

新中国成立前,婚姻习俗风行,缔婚过程厚礼重金,一如既往。但繁文缛节稍有改变,略有简约。婚配当事人可以见面,并可以参与意见。部分军政人员和知识人士中,新郎穿中山装或西装、革履,不穿长袍、马褂,不戴礼帽;新娘穿旗袍、革履,手捧花束,不戴凤冠霞披,不坐花轿,废去跪拜礼仪,改行鞠躬礼,谓之“文明结婚”。

农村习俗 农村婚姻习俗历来与城内有同有异,所谓三媒六证与城内大体相似,经济条件殷实人家,新婚迎娶时,出资雇请戏班演戏。

农村流行的哭嫁与城内不同,城内哭嫁只在新婚当日,而农村要哭数天。以鄱北为例,称哭嫁为“请嫁神”。新婚前7天,每天早晚女方亲戚开始以歌代哭,其内容主要是叙述嫁女在家时的美德,及娘家对其进人婆家后的希望,每天早晚大约1小时。

婚礼前一天,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嫁衣和女方酒席所需物资,其数额按事先约定而行,嫁衣从七八套到几十套不等。同时男方家要置办晚宴,俗称“款媒酒”或“暖房酒” ,宴请“行媒”与“坐媒”①。款媒宴间,“坐媒”要查看男方家中置办家什情况,商妥第二天迎亲路线以及转达女方所提出的其他要求。款媒宴后,坐媒一般晚上不回自己家,就住在新房里,睡在新床上,查看新床是否安稳、舒适。

次日早晨,按照前一天谈定的路线由女方叔父或伯父,也就是“坐媒”带路去女方家迎娶新娘。走在迎亲队伍最前面是2位童子,拿1根有根有叶绑着红布条的竹竿②。紧跟其后是敲锣打鼓吹喇叭唢呐的串堂班和10余位男方亲朋好友。迎亲队伍到村口时,坐在田埂上休息,坐媒1人到女方家汇报男方家准备情况,卜如女方家满意,坐媒便到田埂上引领迎亲队伍到女方家门口。如不满意,则由坐媒到田埂上去请迎亲队伍中男方家较有威望的母舅、叔伯协商,待双方一切谈妥后,迎亲队伍才能进到女方家中,与女方亲友一同吃早宴酒。

女方着装,依双方经济条件而定。一般殷实人家,新娘一身红衣,头戴凤冠(或带墨镜) ,胸挂用七彩线吊着的照妖镜,手中拿一块手帕,手帕里包着枣子、花生、糖果等。出闺门往大门外走时,七大姑八大嫂及闺中好友把新娘团团围住,边哭边唱边把新娘往回拉,以示依依难舍,如此反复几次,才由新娘的兄或弟将围哭人群拖开,新娘罩着头由舅公或叔公抱上轿。此时男方包上红包付轿钱,所谓“上轿金”、“下轿银” ,另外新娘也不乏骑马、步行。骑马由养马者牵着缓行,步行新娘就打一把花洋伞并戴墨镜遮面,跟着迎亲队伍往男方家中走去。待迎亲队伍走到男方村口时,男方早已在村口摆设香案,由村中长者在香案后给新人乞福,长者手持香火边唱祝词边撒茶叶、米、谷,此谓“请嫁神”。请过嫁神后,新娘将包着红枣、花生、糖果手帕望上一撒,围观人群(小孩为主)一哄而抢,新娘此时钻人人群空隙向新郎官走去,在伴娘陪同下步人新房。稍稍休息后,就举行交拜仪式,拜天地、父母、长辈,凡受拜的人均要给新人以跪拜礼(红包) 。

农村闹新房与城内不同,俗称“打新房”。打新房之前布置好场景,在一条长几案后面摆一排椅子,正中为新娘座,两旁为伴娘座,几案前两边是文武厂(乐班) ,文厂为拉琴、吹笛等,武厂为唱戏、打锣鼓、吹喇叭等。待人坐定,即开始打操台,即闹场面意思。随着“咚咚锵锵”锣鼓声、“嘀嘀嗒嗒”喇叭唢呐声,引来四乡八邻的村民赶来凑热闹。戏唱毕,文武厂一行人又围在洞房门口敲锣打鼓,请新娘出洞房。此时,拉二胡、吹唢呐,咦咦呀呀唱开来:一请新人出洞房,新人房中巧梳妆。左右两边都梳起,当中梳起插花黄· · · · ·一般要十请新娘,唱20余段唱词,唱的都是当地小调。

新娘出洞房一刹那,围得水泄不通的乡亲就把莲子、枣子、花生、甘蔗甚至小石头往新娘身上扔。新娘在几案前安坐后,下面文武厂开始唱大戏,唱的都是饶河调。曲名有《太子登基》、《张仙送子》等。唱完大戏,新郎要出场给新娘敬酒。新郎边敬文武厂边唱敬酒词:“……男站东来女站西,男不矮来女不低。男是珍珠女是宝,珍珠宝贝配夫妻……”等新郎敬过3杯酒后,新娘在伴娘陪同下回到洞房。

上述习俗,鄱北一带较为盛行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包办、买卖婚姻制度被废除,实行婚姻自主,大多数父母不干涉子女婚姻。婚嫁礼仪,向文明、简朴方向发展,例如举办新婚茶话会,举行集体婚礼,搞旅行结婚等,男女双方花费很少。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,婚嫁喜事大摆排场成风,不少女方索取大量礼金、礼物,有的还讲究金戒指、金手镯等首饰;男方也尽量满足,竞相攀比。到婚嫁日,摆着满堂嫁妆游行炫富,许多人还租借大小汽车搬运嫁妆,接送宾客,等等。

结构

鄱阳婚姻习俗,自古以来受门当户对影响,一般媒妁说合首先要掂量双方经济状况、社会地位以及道德标准、身体状况等。鄱阳县城很早流行“半斤配八两”、“花配花,柳配柳”的说法。但也有少数喜“高攀”者,此类联姻结局圆满者甚为少见。城乡通婚范围较小,多数局限于邻村之间、邻里之间、城内各街道之间,主要原因在于家人之间可频繁相见,有事可及时相帮。新中国成立前城镇女一般不嫁乡村男,除非出于经济考虑。乡村女则多寻嫁城镇男。

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夕,城乡联姻的情况也不乏其人,多视经济条件而行。其中,农村娶城里女人为妻的均为富有人家。清光绪末年,县城十八坊一世代书香门第周氏,家庭经济条件一般,将女儿嫁给四十里街乡湖东村一余姓人家为妻,男方家产富有,有前后三进封檐砖墙屋2幢,田地近20公顷。上宦岭王家有一女,于20世纪40年代嫁给视田街一李姓富有人家,李家当时有山林10余座,田地几十亩。不少人认为:不管是城是乡,只要生活优裕就行。有的城里富商纳妾、填房或不易娶亲者,多从农村挑选。

20世纪3040年代,仍流行“媒妁之言,父母之命”的传统习俗,但城乡一批受过高、中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中,不乏有敢于冲破传统婚俗禁区,实行婚姻自主的。城内上宦岭王姓青年,系芝阳师范毕业生,就业后,因公去游城,认识当地一远近闻名富户胡姓人家及其唯一的女儿。双方不顾父母阻挠,最终成为眷属。一些在外经商、读书、就业、从军男青年,自由恋爱、自主婚姻人数不断增加,不少父母从开始坚决反对,随着时间推移,最终逐渐认可。

新中国成立前,时兴近亲联姻,“亲上加亲”,故姑表之间、姨表之间联姻者不乏其人。此与其原来就是亲戚,易于理解与宽容有关。20世纪30年代初,城内原府背街和茶条巷各有一户王姓人家通婚,由于怕违犯同姓不能通婚习俗,王家女子只得改姓黄,王黄谐音,一些好事者编两句顺口溜:“王家女子嫁王家,王菇菜子开黄花。”此后凡同姓者通婚,均以此顺口溜来调侃。20世纪50年代前后,城乡仍有类似情况出现。但婚姻法对近亲结婚,无论城乡是绝对禁止的。

新中国成立后,由于婚姻法的贯彻,婚姻基本得到自主,包办婚姻、买卖婚姻几乎绝迹,但仍有一些变相要彩礼的现象长期存在。20世纪50 N 80年代,通婚范围仍显狭窄,主要原因是当时人口流动少,大多生老病死都限定在一个地方。农民婚姻血亲范围更狭窄,一般只在方圆2.5公里一15公里,造成人口素质的急剧下降。

1978年,改革开放后,婚姻结构发生很大变化,城乡人口流动很大。2005年,据县劳动就业局统计,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35.2万人,其中35%属未婚青年,通婚范围不断拓展。在务工未婚青年中,有20%与外省、外县青年结婚,范围遍及全国20余个省区和省内几个市区。还有鄱阳籍历届大学毕业生及从军人员与外省市通婚者亦不在少数。

网站客服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扫码添加微信客服
客服热线
18988178816 19988181885 19988181886 19988181887 19988181889
展开客服